谈谈音乐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音乐活动是最能解放幼儿,调动其创造激情的艺术活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教师指导策略的不当而产生焦虑,影响学习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音乐呢?在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一、 创设情景,轻松游戏。

  《懒惰虫》是一个非常诙谐有趣的歌曲。孩子们和老师在一起边唱歌边做着找“懒惰虫”的游戏,体验着歌曲和游戏带来的情趣和快乐。这时有个孩子出人意料地说自己是“懒惰虫”,其他孩子都纷纷停下来看着他,游戏的气氛似乎被破坏了。但我并没有立即批评这个孩子,而是用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啊,小朋友们,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懒惰虫’,我们带他到草地上去劳动劳动吧。”孩子们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并没有被阻断,游戏又得到了延伸。其实我明白即使不做专门的说教,孩子们也都知道做“懒惰虫”是不好的,因此我仍然提供了一个游戏的情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己去体验劳动的快乐。这种灵活机智、因势利导的方法能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 语言简明、适宜接受。

  在一次小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小猫吃鱼》中,老师想让全班小朋友分成吃饱的和没吃饱的;吃饱的小朋友站起来,没吃饱的坐下;吃饱的小朋友去喂没吃饱的小朋友。但这些要求如果一次性给出的话,那么多的语言信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根本记不住的,他们不明白老师到底要让他们做什么,而且这三个选择性要求不是相互独立的,前一步的选择影响着下一步的选择,而小班幼儿只能对每一个要求做出单独的选择,考虑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了让幼儿明白这些要求,我并没有把要求一次性说出来,而是根据这三个选择性的要求分别给幼儿留下思考转换的时间,避免了幼儿思维的混乱和情绪的紧张。于是我把要求分解为“谁愿意做吃饱的小朋友”,留给小朋友一定时间思考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请吃饱的小朋友举手”,等他们选择之后再提出第三个要求“请举手的小朋友站起来”,然后在让站着的和坐着的小朋友结伴,开始喂。按照这样的流程每个幼儿都会思维清晰,行为有序,效果会好得多。类似这样在我们成人看来好象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教育处理,对低龄幼儿来说恰恰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从而使幼儿在心理上能够轻松愉快、舒适地接受和理解,进而选择相应的行为。

  三、 节奏适中、便于掌握。

  有一首《三只猴子》的歌曲,其中有句歌词的节奏是这样的:有一只 猴子 头上∣ 摔了 一个 包 这句歌词有些长,速度稍快,节奏也较密集,这些都不适合幼儿心理的节奏。蒙台梭利曾说过:“当其他人的活动节奏跟我们的相接近,我们就会感到高兴;但是,当我们被迫使自己适应于他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因此,我在示范唱这一句时一方面放慢速度,咬准每个字,让每个幼儿都能听清楚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同时也调整歌曲的节奏以适应幼儿的节奏。我是这样处理的:有 一只 ∣猴子 头上∣ 摔了 一个∣ 包 在每一小节做了换气,“有”字、“猴”字和“摔”字唱时加重,并适当夸张口型,配以体态动作来帮助幼儿掌握。

  四、 动作暗示、积极正确。

  在歌曲《两只小小鸭》中,“亲亲小嘴巴”处有一休止,在表演时小朋友往往还没唱完这句就“吧吧”地亲了起来。老师一般会连忙打断他们,并告诉小朋友要到第二句唱完后再亲,然后重复刚才的动作,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好转,第三遍,第四遍仍然如此。小朋友已表情紧张,每唱到第二句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该不该亲嘴。这时我就用明确的动作来暗示幼儿,在唱到最后一个字时做一个明显的呼吸动作,同时鸭头相对做好亲嘴准备。这样老师通过呼吸和动作的调整给幼儿明确的暗示,幼儿会觉得流畅舒适。在动作的收放程度、动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上仔细推敲,认真体味,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以保证带给幼儿积极正确的提示和帮助。
  实践证明,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况。蒙台梭利告诫我们:“教师应当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我们更应该对造成儿童困境的原因进行反思,从中找出自身及其他可能的原因,积极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